她抽到一張是年邁男子坐在王位上的牌,根據它的象徵,我和她討論到已經辭世已久的父親,接著,請她選一塊布代表自己,用一張椅子代表離去的父親,確認許多關於她本身與父親之間的種種相處訊息後,我跟她說:現在爸爸就在這張椅子上,就在妳的面前,妳想要跟他說什麼?原本一路點頭稱是、談話毫無停頓的她,凝視椅子許久許久,慢慢張口喊了淺淺的一聲「爸」,尾音哽噎在喉頭,眼淚隨之落下......
覺得引文的例子奇妙嗎?雖然只是模擬的諮詢,在讀牌的現場卻不難見到。讀牌解讀法是從2008年起,為了探索各種牌卡的用途與極限、試圖降低牌卡的刻板印象發展而成的綜合式解讀法,過去幾篇介紹讀牌諮詢內容的文章,常提及過程會適時加入「一些身體的行動與動作」,像是拿娃娃替代脆弱的自己、借椅子象徵去世親人的在場、用布料排出想要的人生藍圖等等,這些模仿牌卡圖文訊息的身體行動與動作,正是心理劇元素的發揮。
不過,什麼是心理劇呢?
從體驗者的角度分享,心理劇是一種療癒技術,白話一點,是讓人學習看見與處理問題的方式,可以用來自我探索和體驗情緒,適用各種關係的疑難雜症及人生創傷。它有點像劇場,有舞台區域分隔,以及導演、主角、替身、輔角、觀眾的組合*,但不需要演技與背誦台詞,由於需要的人數眾多,通常採取團體進行,但也有發展出一對一的形式。心理劇的主角會在導演的協助下佈置人事物的關係,重現互動與對話,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癥結,擁有安全宣洩情緒的空間,讓主角真正承認自己的感受、好好對待自己,由此體驗發展出新的方法調整僵化的信念與互動關係,獲得更多看待人事物的彈性和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機會。
*個人對心理劇角色的比喻和理解:導演,帶領人;主角,當事人;替身,當事人的替換角色,可以想像成當事人的影分身;輔角,輔助當事人演出故事的角色;觀眾,在台下可以觀劇也能無所事事,隨時有機會一個眼神被當事人cue上台當輔角。舞台則不一定如大眾對表演的印象,有個專供演出的平台,而是指專門讓主角佈置故事的區域。
把心理劇搬上桌面,其實只是一回很偶然的臨時起意,那次很直覺帶入心理劇主角需要自行佈置與撤景的概念,讓抽牌者自己操作所有牌卡的解讀過程,於是破例請對方洗牌,結束時也請他自行收拾桌上的牌卡歸位,象徵「自己帶來的,自己帶回」,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隱喻。後來,隨著參與的工作坊越來越多,我嘗試帶入更多的身體動作,融入更多的心理劇元素,有時也在牌卡解讀和心理劇體驗之間自由切換應用。
當然,一開始糊里糊塗接觸心理劇,並沒有想到會把它運用至這樣的狀態,也從來沒想過這門領域會促使讀牌解讀法完備,心理劇元素也成為讀牌裡重要的環節之一。從讀牌解讀法的創始到融合,從完備到開放,陸續累積一些牌卡結合心理劇的經驗,這篇文章從牌卡解讀的立場,分享不同階段融入心理劇元素的工作方式與帶來的效果,一方面提供好奇讀牌的朋友了解這套解讀法的運作方式,也讓喜歡自由運用療癒技術的夥伴們有個點子碰撞的機會。
釐清問題到動態暖身
相對於心理劇暖身的動態感,牌卡解讀的前置作業顯得靜態許多,在這個階段的工作我保留一點點占卜儀式的色彩、融合靜心,轉化為協助案主釐清問題、沉澱心情準備抽牌的效用。
由於牌卡符號的詮釋範圍廣泛,即使是嚴密符號與意義對應的系統類牌卡,也會在多種符號的排列組合下產生截然不同的解釋方向,和當事人討論問題的範疇、直到確認合適的題旨再抽牌,對後續解讀工作的討論有相當的助力。除此之外,透過對談,案主也能進一步體察自己的感覺與想法,一方面轉移對牌卡諮詢的緊張,二來與解讀師建立信任,繼而在接下來展開更多討論的意願。
面對帶著問題前來而忐忑不安的案主,在詳述問題與抽牌前,順著引導語找回呼吸的頻率,把注意力重新拉回自身,沉澱心情也能與自己有更深刻的連結。呼吸是許多身體律動或覺察的重要法門,基於讀牌的現場不一定在具備隱私的場合,它方便任何場地運用,能連接身體感也具有儀式的意義,可視為一種簡易的動態靜心;也正因為呼吸靜心可以達到效用的情況下,這個階段並未一開始就結合心理劇元素,直到參與訓練團體後才有所改變。
基於實驗心態與需要練習的機會,我開始著手在這個階段融入暖身,一方面想了解這個階段如果增加身體的感受,能不能為後續的牌卡討論帶來更好的體會與效用,另一方面也藉此在依靠語言與圖像溝通的牌卡解讀裡,有機會增添更多的身體活動,補足語言與象徵所不及之處;以及,如果運用動態的釐清問題方式,當事人可以預先活絡肢體,而不是等到討論階段才有初步的身體活動,或許有助於後續的肢體模仿與情緒釋放。
根據每次臨場直覺的不同,在動態暖身裡有不同的應用,通常諮詢前仍會先請當事人簡單提及想要了解的議題,再依情況評估要使用哪一套流程,約略可以歸納兩種類型:
A. 釐清問題與動態暖身分開進行
B. 釐清問題與靜心沉澱都在動態暖身當中完成
A方式為例,若對談順利進到釐清問題的步驟,動態暖身則當作抽牌前靜心冥想的用途;如果案主在開場即顯得比較緊繃,直接進入動態暖身會有較大的幫助,步驟大致區分為開場、連接身體感受、自我連結與澄清:
1.開場
.邀請案主選擇一塊道具布料象徵自己
.邀請案主帶著布塊走動,或舖地在上面走動
鋪在地上的象徵意義:我打開了我的心靈舞台
2.身體感受
.當案主走動時,請他觀察自己的呼吸:
邁出每一步時是怎麼吸氣吐氣的?
.布塊與身體接觸的感覺:
手中的布摸起來的感覺如何?
想要拿著、抓著,還是披在身上?
如果布塊平舖在地走在上面的感覺如何?
腳掌接觸的時候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此時此刻的身體感:
有沒有特別緊繃或者鬆軟的地方,觀察它
或可以動一動,用任何覺得可以放鬆的方式
3.自我連結
.在案主每一步都與自己身體有所連接後,邀請他選擇一個想要停留的點站定,
閉上眼睛繼續觀察呼吸,感受身體的狀態,等到覺得可以了再睜開眼睛
.從布料的象徵連結與聯想:
為什麼選擇這一塊布料、它哪裡吸引你?
描述布料的這些特點,會讓你想到自己的哪些部分?
描述布料的這些特點, 跟今天提到的主題有關嗎,想到主題的那些部分?
上述步驟的問句僅是舉例,可依照工作方式的不同有其他的問法,問題可以引導當事人更明確連結自己的感受、把注意力轉移回自己此時此刻的狀態,有利於接下來回到牌桌前進一步釐清問題與準備抽牌;如果當事人已經提到較多與當日議題有關的部分,也可以改為 B方式的應用,留在動態暖身的情境裡接續討論問題的範圍、想要釐清的主題,好處是案主可以在象徵性的場景裡持續連結內在感受。
一般牌卡解讀多透過言談討論釐清問題,逐漸找出明確的主題,如果採用B方式,動態暖深也能用於呈現問題的狀態。像是在暖身開場時,請案主再加選一塊代表當日想要討論的主題,兩塊布料帶著一起走動、感覺,問問案主兩塊布料分別的感覺如何、帶來的身體感有哪些,是否有所差異,接著完成案主的自我連結,再接續與釐清問題有關的討論:這塊布從開始到討論,用什麼方式帶著?想要拿在手上、包著自己,還是扔到一旁?這塊象徵問題的布,看起來怎麼樣呢?布的哪些部份讓你覺得它跟今天帶來的問題有關?
這些提問可以勾勒抽牌主題的輪廓,也能藉由佈景了解問題與案主的關係、案主如何看待問題而對自身產生哪些影響。不過,選取布料的時機點不一定要在開場,也可以在案主已經初步放鬆,或完成自我連結的步驟後執行,提出與問題有關的討論也不一定要在哪個步驟之後,端看現場的走向適合在哪時採取哪一種作法,交由解讀師的風格、案主的狀態,和兩者共構出來的氣氛來決定了。
幾次動態暖身的經驗下來,個人覺得收到的效果比想像中好,尤其用來舒緩案主臨場與面對未知的緊張感,暖身能藉身體在陌生空間的活動增加對現場的熟悉度,也可以為後續的牌卡討論先打開肢體的感受,解讀時和自身提出的問題與狀態連結程度也會更深。站在應用的觀點,我認為心理劇暖身與動態靜心擁有共同的特性,都以身體的感受打開心靈的活動,結合心理劇暖身,任何身體動作都可以視為是動態靜心的一部分,而動態靜心藉著專注身體的律動與內在覺知連接,也是心理劇暖身希望可以收到的成效。
兩者的差別在於,靜心是不斷直線向內更深入與專注的歷程,心理劇元素則是透過具體視覺效果與身體的開展照映內在,案主擺出佈景連接自我的同時,也在重新為自身探索創意與自由發揮創造力。但這並不妨礙動態靜心與暖身之間可以相輔相成,即使採用心理劇元素的動態暖身,靜心冥想也能融合於其中,無論哪一種方法,重心都在於能否協助案主了解議題和探索自我時可以有更深入的程度。
(待下篇)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